当前位置:三门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文件通知 > 文章详情

科技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08 20:38 来源:三门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作者:

 

国科发社〔2022〕3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委、管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科 技 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22年11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为明确“十四五”时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城镇区域规划、绿色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城市功能提升、生态居住环境改善、城市信息化管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挖掘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展。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跨江跨海超长桥隧等特种结构工程建造技术居于世界  领先水平,建筑节能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型建筑结构突破技术瓶颈,工程设计实现自主研发。但是与世界  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领域大部分技术仍处在跟跑或并跑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材料、装备及工程专业软件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仍然不足。同时,城市信息化水平尚不能满足现代化治理的需求,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减排目标还需要更多绿色低碳技术支撑。

  (二)国际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近10年来,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代表的巨型城市区域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在巨型城市区域落实《巴黎气候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逐渐成为焦点,包括基于自然的规划措施、资源优化配置和动态调整、完善公共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一些城镇化率较高的国家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部署时,更加关注绿色建筑、低碳城区、适老化社会建设和既有城区建筑改造升级,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优化和城市(群)建设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运维、城市功能和空间效率提升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三)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战略需求。

  “十四五”期间,我国城市发展将从经济主导更多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导向,城市建设方式将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要紧密结合我国城镇化进程需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科学化水平与城市运行智慧化水平,引领住房城乡建设低碳转型,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全面支撑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体系设计为总领、以目标导向为主线、以技术突破为重点、以场景应用为驱动,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提升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范式,开创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障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和建筑舒适性、健康性、功能性需求,提升建筑宜居水平,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狠抓城镇化领域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建造、绿色运维、绿色消纳,有效降低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

  坚持系统思维与创新引领。围绕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统筹规划、设计、建设和运维各环节创新主体,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研发攻关,加快新技术在城镇化领域的典型场景应用,以科技创新驱动城镇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基础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解决方案,有力支撑城镇低碳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壮大,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

  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显著提升。构建国际领先、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城市(群)建设规划理论和方法。在建筑结构体系与工程建造材料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取得新突破,形成以健康、低碳和高品质为目标的数字设计、建造和运维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在城市更新、建筑低碳节能、韧性城市和全龄友好城市建设、智能建造软硬件平台、文旅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实现建筑与基础设施功能提升、智能建造和智慧运维、公共文旅服务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并跑与局部领跑。

  领域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培养一批城镇化领域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一批城镇化领域科技创新骨干企业,进一步优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凸显。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雄安新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完成一批城市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创新示范工程,建设一批高品质绿色健康建筑和低碳宜居示范城市。

  四、重点任务

  (一)加强城市发展规律与城镇空间布局研究。

  深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发展规律与城市体系布局研究,提升规划调控能力,支撑服务国家城市与城市群战略性布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空间优化开发、城市(群)及都市圈建设规划设计、城市体检评估等新型城镇化创新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体系与应用示范平台。

1

  (二)加强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系统技术研究。

  面向城市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发展的阶段,针对我国城市功能宜居、绿色低碳、智慧人文的发展需求,以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市政设施运维安全高效、智慧智能、集约节约为目标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提高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水平,支撑完整社区、城镇老旧街区(小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既有建筑和工业园区再利用、地下空间高效利用等新时期城市更新工作,开展规模化工程示范。

1

 

  (三)加强智能建造和智慧运维核心技术装备研发。

  面向存量巨大的建筑与基础设施高效运维及街道社区精细化运维等城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需求,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基础,开展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促进建筑业与信息产业等业态融合,显著提高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的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系统协同管控能力、保障设施供给安全,提升城市运维效率。

1

 

  (四)加强绿色健康韧性建筑与基础设施研究。

  为推进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提高居民满意度和获得感,通过整合信息化、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在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工程技术标准、新型绿色建材、围护结构系统和部品、高效机电设备、高性能绿色建筑、健康社区与健康建筑、韧性城市等方面实现全链条技术产品创新并进行集成示范。

1

 

  (五)加强城镇发展低碳转型系统研究。

  以建筑领域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面向城镇能源系统发展目标,从单纯追求能源消费侧的节能减量转变为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能源消费侧革命,积极开展城镇低碳发展表征评价方法与监测系统、城市低碳能源系统、光储直柔新型配电系统、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减排与提质增效、城市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零碳建筑、绿色消纳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推进零碳零排放城市示范。

1

 

  (六)加强文物科技创新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面向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文物史迹、古建筑、古遗址等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的重大需求,加强文物保护与认知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创新文物知识挖掘和展示传播技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立完善文化遗产全周期保护修复和风险预控理论与技术体系,保护和共享城乡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支撑基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学习、教育和国际交流等。

1

 

  (七)加强文化旅游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

  针对我国文化服务领域智能技术应用、信息化技术融合不足,以及在提供安全、便利的旅游服务和精准智能旅游监管等方面的不足,研究文化和旅游科技的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实现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服务共性关键技术突破,推动中国文化和旅游高端装备形成国际竞争力,以智能服务平台促进文旅行业监管模式变革。

1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激励自主创新。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和科研评价体制,坚持分类评价与政策激励相结合,使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更好满足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重大需求。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系统性,坚持科研工作源于工程、服务工程、引领工程,坚持绩效评价导向,完善同行评议和考评机制,简化项目申请程序,优化完善过程管理。

  (二)加强政策扶持,创新投入机制,推动产业发展。

  充分运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着力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对新型城镇化相关产业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社会资金参与的创新投入机制,推动建筑业等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统筹基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面向城镇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对符合“十四五”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建设领域和建设方向的行业重点研究平台,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培育进入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序列,不断提升行业重点科研平台的发展水平。

  (四)加强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加快培养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纽带,重点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重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发展,建设行业专家智库。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独立性和原创性研究。

  (五)推动科技成果示范应用与试点推广。

  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在城镇化基础条件好和可持续发展需求迫切的重点领域,围绕智能建造装备、低碳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开展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试点示范,形成有效的经验和模式,选择标杆企业和产品进行推广。

  (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标准制定、知识产权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及行业组织间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科技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华设立相关领域研发机构。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